视觉创意工作室FICTION不仅着迷于用它搭载GoPro Hero3摄像机航拍获得的画面,还首次把无人机和光涂鸦这种艺术创作结合在了一起。光涂鸦也被称作光影绘画,是在黑暗环境中,利用光源的移动和长时间曝光拍摄来捕捉光线描绘出的图像。
一般的光涂鸦都是由人手持光源作画,而FICTION则是把LED灯绑在无人机上面,让光影在空中飞舞,留下更加令人惊叹的图形,之后再把照片用电脑处理成对称的镜像图案。FICTION的创始人Chase Heavener说他是受到经典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的启发,一直想创造这种如同UFO飞临空中,划下绚烂光影的效果。他还在酝酿更宏伟的无人机光涂鸦计划,想在无人机上绑上世界上最亮的闪光灯,让它穿越森林,像UFO一样拖着长长的光束。
摄影师爱上无人机似乎不需要太多理由,独到的摄影视角往往决定了作品境界的高下,但遇到那些无法租用飞行工具的地区也无技可施。现在,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无人机完全可以帮助他们飞起来看世界,通过控制速度、角度,真正随心所欲地御风而行,获得犹如飞翔中的鸟儿的视角。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著名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在他最近一次来中国拍摄时,就把6000万像素的哈苏相机绑在了无人机上,使自己得以从1000英尺的高空完成对中国水利工程的拍摄。Edward Burtynsky在中国没办法租到直升机进行航拍,但好在有无人机帮助他摆脱固定的视角,“它给我们提供了尝试新事物的可能性,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表演艺术领域,无人机与艺术家和IT工程师们的灵感碰撞更是火花飞溅,玩得更嗨更高科技。日本的Eleven Play舞团在去年为公众呈现了一场人与无人机共舞的现代舞表演,探讨身体表达的延伸以及机器、技术与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戴”着尖顶帽子的无人机盘旋在三个舞者头顶上方,跟随她们的动作上下移动翻飞,但无人机的活跃和舞者的小心翼翼却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后半段表演中,三个舞者索性离开,把舞台完全交给了无人机,在投影背景的配合下,无人机成为绝对的主角,在半空不断变幻着队列,以纯粹的机器美学吸引观众的目光。无人飞行器研发公司KMel Robotic在2012年编排的无人机舞蹈也曾引起过广泛关注。他们用16个无人机配合灯光编程上演了一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灯光秀,飞行器在表演中精确快速的移动控制更是令人吃惊。
加拿大太阳剧团的创作中也出现了人与无人机共舞的场景,故事性和戏剧感更为强烈。在这部现场互动电影SPAKED中,十个由无人机扮演的灯罩围绕着演员舞蹈,像有魔法一般随着他的手势上升、下降,无人机完全取代了电脑生成的图像特效,可以想见它将在现场演出中创造出何等惊异之感,未来的剧团里配备几个无人机演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前卫的音乐实验中也少不了无人机的参与。去年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举行的“数字革命”展览中,前“地下丝绒”乐队成员John Cale和建筑师LiamYoung合作,为观众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无人机音乐演出“60赫兹循环”。虽然飞旋的螺旋桨完全有可能把观众的脑袋削掉,他们还是让15个无人机在剧场的观众席上空进行了表演。这些无人机被塑造成一系列角色,和地下音乐人一样,造型也是非常的非主流。有的是在“身上”堆了十多个彩色毛线球,有的缠满了闪亮的丝带,还有的插着鸟的羽毛,如同戴上了印弟安人的头饰,显得威风凛凛。被打扮起来的无人机像是被赋予了不同的生命和性格,有不同的行为,让人觉得很搞笑。John Cale把自己的歌曲分成不同的声道,由不同的无人机来担任主唱、键盘等角色。这个项目创造性地把两种看似不搭界的事物整合在一起,Liam Young说他们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拉近人类与科技的距离,启发人们用新的方式来理解科技,与它们相通。
艺术家赋予了无人机人性化的特征。如果它们有自己的意识,也会玩自拍吗?意大利艺术团体IOCOSE的作品“无人机自拍”就给大家开起了这样的玩笑。照片中的无人机就像Instragram上那些沉迷于自拍的青少年一样,正在一本正经地对着家里的镜子自拍,照片的拍摄角度和家居背景设定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网络上泛滥的自拍照。这种冷幽默式的表达调侃了自拍文化中想象力的匮乏,企图引发观众对于自身和科技之间的反思。不过无人机和自拍的结合注定还会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也许过不了多久,专为自拍而生的可穿戴的无人机就要面世。赢得去年英特尔可穿戴设备比赛大奖的Nixie就是这样一款迷你无人机,它可以从佩戴者的手腕上起飞,从高处给你拍个照片后再自动返回,这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分身乏术而错过珍贵时刻的留影了,哪怕是正在悬崖上攀岩的时候。
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为无人机创造了新的意义和魔力,但这一切还只是开始,艺术家说他们只是敲开了无人机潜力的大门。(稿源:南京领航无人机)
咨询航拍服务可加老鹰的微信laoyingf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