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人机飞行高度和总航程技术设计要求
1、设计飞行高度应高于测区和航路上最高点100m以上;
2、设计航线总航程应小于无人机能到达的最远航程。
二、实地采集信息
骏鹰无人机工作人员需对摄区或摄区周围进行实地踏勘,采集地形地貌、地表植被以及周边的机场、重要设施、城镇布局、道路交通、人口密度等信息,为起降场地的选取、航线规划、应急预案制订等提供资料。
三、起降场地坐标
实地踏勘时,应携带手持或车载GPS设备,记录起降场地和重要目标的坐标位置,结合已有的地图或影像资料,计算起降场地的高程,确定相对于起降场地的航摄飞行高度。
四、场地选取:
1、常规航摄作业
根据劲鹰无人机的起降方式,寻找并选取适合的起降场地,非应急性质的航摄作业,起降场地应满足以下要求:
a)距离军用、商用机场须在15km以上;
b)起降场地相对平坦、通视良好;
c)远离人口密集区,半径200m范围内不能有高压线、高大建筑物、重要设施等;
d)起降场地地面应无明显凸起的岩石块、土坎、树桩,也无水塘、大沟渠等;
e)附近应无正在使用的雷达站、微波中继、无限通信等干扰源,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应测试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如对系统设备有干扰,须改变起降场地;
f)无人机采用滑跑起飞、滑行降落的,滑跑路面条件应满足其性能指标要求。
2、应急航摄作业
灾害调查与监测等应急性质的航摄作业,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起降场地要求可适当放宽。
五、飞行检查与操控
(一)飞行前检查
每次飞行前,须仔细检查设备的状态是否正常。检查工作应按照检查内容逐项进行,对直接影响飞行安全的无人机的动力系统、电气系统、执行机构以及航路点数据等应重点检查。每项内容须两名操作员同时检查或交叉检查。
1、设备使用记录;
2、地面监控站设备检查;
3、任务设备检查;
4、飞行平台检查;
5、燃油和电池检查;
6、弹射架检查;
7、设备通电检查;
8、发动机启动后检查;
9、附设设备检查;
10、关联性检查。
(二)飞行操控
1、起飞阶段操控
起飞阶段操控应注意事项:
a)起飞前,根据地形、风向决定起飞航线,无人机须迎风起飞;
c)飞行操作员须询问机务、监控、地勤等岗位操作员能否起飞,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方能操控无人机起飞;
b)机务、监控操作员应同时记录起飞时间;
d)监控操作员应每隔5~10s向飞行操作员通报飞行高度、速度等数据。
2、飞行模式切换
遥控模式何时切换到自主飞行模式,由监控操作员向飞行操作员下达指令。
3、视距内飞行操控
视距内飞行操控应注意事项:
a) 在自主飞行模式下,无人机应在视距范围内按照预先设置的检查航线(或制式航线)飞行2~5min,以观察无人机及机载设备的工作状态;
b)飞行操作员须手持遥控器,密切观察无人机的工作状态,做好应急干预的准备;
c)监控操作员应密切监视无人机是否按照预设的航线和高度飞行,观察飞行姿态、传感器数据是否正常;
d)监控操作员在判断无人机及机载设备工作正常情况下,还应用过口语或手语询问飞行、机务、地勤等岗位操作员,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方能引导无人机飞往航摄作业区。
4、视距外飞行操控
视距外飞行阶段操控应注意事项:
a)视距外飞行阶段,监控操作员须密切监视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发动机转速、机载电源电压、飞行姿态等,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发送指令进行干预;
b)其他岗位操作员须密切监视地面设备的公安做状态,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报监控操作员并采取措施。
5、降落阶段操控
降落阶段操控应注意事项:
a)无人机完成预定任务返航时,监控操作员须及时通知其他岗位操作人员,做好降落前的准备工作;
b)机务、地勤操作员应协助判断风向、风速,并随时提醒遥控飞行操作员;
c)自主飞行何时切换到遥控飞行,由监控操作员向飞行操作员下达指令;
d)在遥控飞行模式下,监控操作员根据具体情况,每隔数秒向飞行操作员通报飞行高度;
e)无人机落地后,机务、监控两名操作员应同时记录降落时间。
(三)飞行后检查
1、飞行平台检查;
2、油量、电量检查;
3、机载设备检查;
4、影像数据检查。
六、阶段工作小结
1、飞行记录整理
对飞行检查记录与飞行监控记录进行整理,文字和数字应正确、清楚、格式统一,原始记录填写在规定的载体上,禁止转抄。整理内容包括:
a)飞行前检查记录;
b)飞行监控记录;
c)飞行后检查记录。
2、飞行资料整理
对航摄飞行资料进行整理,填写相关的航摄飞行报表,主要内容包括:
a)云高、云量、能见度;
b)风向、风速;
c)航摄飞行设计底图;
d)航路点数据;
e)飞行航迹数据;
f)曝光点数据;
g)影像位置与姿态数据。
3、航摄作业小结
对当天航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
a)人员工作情况;
b)设备工作情况;
c)航摄任务完成情况;
d)后续工作计划及注意事项。
七、保障措施
1、操作人员
a)、一般要求
参与无人机航摄作业的系统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有关技术部门的岗位技能考核。
b)、岗位要求
设备的检查、使用、维护按照岗位分工负责并相互配合,由具备相应资格、有实践经验、能力较强的操作人员承担。
2、环境条件
根据掌握的环境数据资料和设备的性能指标,判断环境条件是否适合无人机的飞行,如不合适,应暂停或取消飞行。环境条件主要包括:
a)海拔高度;
b)地形地貌条件;
c)地面和空中的风向、风速;
d)环境温度;
e)环境湿度
f)空气含尘量;
g)电磁环境和雷电;
h)起降场地地面尘土情况;
i)气象条件(云高、云量、光照)。
3、飞行现场管理
飞行现场的管理关系到人员安全、设备安全以及工作效率,须认真组织,规范操作;现场工作人员应注意检查安全隐患。现场管理主要包括:
a)规定一名负责人,负责飞行现场的统一协调和指挥;
b)设备应集中、整齐摆放,设备周围30m*30m范围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飞行前的检查和调试工作在警戒范围内进行,非工作人员不允许进入;
c)发动机在地面着车时,人员不能站立在发动机正侧方和正前方5m以内;
d)现场噪音过大或操作员之间相距较远时,应采用对讲机、手势方式联络,应答要及时,用语和手势要简练、规范;
e)滑行起飞和降落时,与起降方向相交叉的路口须派专人把守,禁止车、人通过,应确保起降场地上没有非工作人员;
f)弹射起飞时,发射架前方200m、90°夹角扇形区域内不能有人站立;
g)无人机伞降时,应确保无人机预定着陆点半径50m范围内没有非工作人员。
4、飞行检查记录编制
根据设备的配置、性能指标以及使用说明,结合本标准的飞行检查内容、航摄作业环境等,设备操作人员应逐条编制详细的《飞行前检查记录》、《飞行后检查记录》,并严格执行。
5、应急预案的制订
无人机航摄作业前,应制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a)无人机出现故障后的人工应急干预返航,安全迫降的地点和迫降方式;
b)根据地形地貌,制订事故发生后无人机的搜寻方案,并配备相应的便携地面导航设备、快捷的交通工具以及通信设备;
c)协调地方政府,调动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d)开展事故调查与处理工作。
八、设备使用与维护
1、设备使用
设备使用中应注意事项:
a)设备应轻拿轻放,避免损坏无人机的舵面、舵机连杆、尾翼等易损部件;
b)拆装时,应使用专用工具,避免过分用力造成设备和系统部件的损坏;
c)通电前先将接插件、线路正确连接,禁止通电状态下拔接插件;
d)接插件应防止进水、进尘土,小心插拔,勿将插针折弯;
e)室内外温度、湿度相差较大时,电子、光学设备应在工作环境下放置10min以上,待设备内外温度基本一致、无水雾、无霜情况下,再通电使用;
f)在阴雨天气下使用时,设备须有防水、防雨淋措施;
g)在太阳直射、且温度较高的环境下使用,应采取遮阳措施;
h)选用洁净、高质量的汽油和机油。
2、定期保养
设备定期保养应注意事项:
a)按照设备生产厂商提供的《设备使用说明》(或《用户手册》)做定期保养;
b)在设备生产厂商有关规定不全面时,可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设备的使用情况, 由设备操作人员制订定期保养计划并严格执行。
3、设备装箱
设备装箱是应注意事项:
a)无人机装箱前,须将油箱内的汽油抽空;
b)装有汽油的油桶、油箱不能放入密封的箱子内、并远离火源、避开高温环境;
c)设备、部件应擦拭干净,设备如果受潮,应晾干后再装箱;
d)运输包装箱内应有减震、隔离措施,设备和部件应使用扎带或填充物固定在箱内,以防止振动和相互碰撞。
4、设备运输
设备运输中应注意事项:
a)易损设备或系统部件,应装入专用的运输包装箱内;
b)运输中,设备应固定在车内,并采取减震、防冲击、防水、防尘措施;
c)运输包装箱顶面应贴“小心轻放”、“防潮”、“防晒”等标签,箱体侧面应贴上箭头朝上的标志。
5、设备储放
设备储放应注意事项:
a)设备储放中应注意防潮、防雨、防尘、防日晒;
b)易受温度影响的设备,根据其性能指标,采取防高温和防低温措施;
c)数码相机、电池、电脑等易受潮湿影响的设备,其包装箱内应放置防潮剂;
d)设备长期不使用,应定期(最长不超过一个月)通电、驱潮、维护、保养,并检测设备工作是否正常。(来源:互联网综合编辑)
更多拍摄经验技巧及照片资料加老鹰微信laoyingfly交流! |